心理學,  自我成長

樂觀不是天生,而是練出來的:給想靠自己不再受苦的你

當你學會相信自己的力量,世界也會變得溫柔

一、前言:朋友都說我很樂觀,但我也曾走過黑暗

 

「你怎麼能這麼樂觀啊?」我常聽朋友這樣問我。

有時他們在低潮裡,會傳訊息說:「我好羨慕你,好像什麼事都打不倒你。」

我總是笑笑回答:「其實我也會難過,只是我學會怎麼和難過相處。」

我不是天生樂觀的人。我也曾崩潰過、懷疑過、想逃避過。那時候,

我一直在找有沒有什麼方法,能讓我不再那麼痛,不再那麼受苦?

至少,能靠自己的力量,不再被情緒牽著走。

我嘗試過許多方式:寫日記、閱讀心理學、練習冥想、觀察自己的念頭。

一開始,我只是想「不要那麼難過」,但慢慢地,我發現當我開始

懂得和自己對話、開始重寫那些「負面的語言」時,我不只是變得

比較不痛苦,而是逐漸學會:如何在現實裡找到平靜。

我才明白,樂觀並不是「天生的性格」,而是一種「可以被訓練的能力」。

也許你聽過別人對你說:「要樂觀一點。」但當痛苦正擠在胸口時,

這句話聽起來多麼空洞。你不是不知道該放下,只是放不下。

你可能也曾想過:「有沒有什麼方法,可以讓我不再那麼痛?

至少,我能靠自己的力量,走出來。」事實上,這個問題正是所有成長的起點。

因為當你開始想「如何靠自己不再受苦」,你已經在學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

 

心理學家馬丁·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 稱之為「習得樂觀(Learned Optimism)」

他發現,樂觀不是天生的性格,而是後天可以學習的思維習慣。而這種習慣,

能幫助人面對現實中的不確定與挫折,同時保持希望與行動力。

於是,我開始觀察自己的思考方式、重組內在語言、練習感恩、轉化恐懼,

並慢慢培養出「對生命的信任」。這篇文章,就是我把這一路的實驗與體會,

整理成的一份小指南。

你不會看到空泛的「正能量」。而是實際的方法:如何訓練你的大腦,

讓思維從自我懷疑轉向信任,讓你在任何情境中,都能靠自己找到光

二、為什麼要「訓練」樂觀?

(1)✦ 因為大腦天生「偏向悲觀

  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人類大腦擁有「負向偏誤(Negativity Bias)」:

  我們對危險、威脅、失敗的反應會比成功強烈得多。這是生存本能

  原始人若忽略一次危險,可能就會喪命。

  但在現代生活裡,這種機制變成讓我們過度焦慮的原因。

  你會記得一封批評信,卻忽略十句誇讚;你會懷疑一次錯誤的自己,

  卻忘記過去無數次的堅持。

  訓練樂觀的目的,不是忽視現實,而是重新校正大腦的焦點

  讓你能看見全貌包括那些被忽略的好。

 

 

 (2)✦ 因為「被動的希望」無法長久

 被動的希望,是「我希望有好事發生」。

 主動的樂觀,是「我相信即使不順,我也能應對」。

 這之間的差別,就是心理掌控感(Sense of Control)研究發現,

 當人感覺自己有掌控權時,壓力反而能激發成長;

 而當人覺得無能為力時,痛苦會倍增。樂觀不是一種天真,而是一種能力:

 讓你在現實中仍能找到選擇。

 樂觀不是假裝快樂

 真正的樂觀,不是「沒事啦」,而是「我知道有事,但我會面對它。」

 它是一種誠實的勇氣,一種在黑暗中仍願意點燈的力量。樂觀不是天真,

 而是清醒後仍願意相信明天。

 三、從語言開始:覺察你的內在對話

 我們每天都在和自己說話,只是沒察覺。而這些話,會在潛意識裡變成

 我們「看世界的方式」。

✦ 1. 捕捉自我對話

  請你留意,當你失誤時,你對自己說什麼?

  是「我真的很糟」還是「這次沒做好,下次可以更好」?

🪞 練習1:自我對話日記

每天睡前,記下三句你今天對自己說的話,
並問:這句話有幫助我前進嗎?
如果沒有,試著寫出一個更溫柔的版本。

 

練習 2:用中性語氣取代批判

心理學上稱這為 認知重建(Cognitive Restructuring)
當你發現自己陷入負面語言時,
先不要急著「要正向」,只要改成「中性」即可。

例:

  • 「我真的不行」→「我現在還沒做到。」
  • 「我又搞砸了」→「我學到了這次該注意什麼。」

這樣的轉換,能讓大腦從「防禦模式」切換到「學習模式」。

長期下來,你會感受到思維變得柔軟而有力量。

四、心理學方法:ABCDE 思考法

這是 亞伯特·艾利斯 (Albert Ellis) 最經典的樂觀訓練模型。

透過五個步驟,幫助你檢視自己的信念,將「自動悲觀思維」

轉化成「建設性思維」。

步驟 含義 示例
A Activating Event:事件 被主管批評
B Belief:信念 「我不適合這份工作。」
C Consequence:情緒結果 沮喪、想放棄
D Disputation:反駁 「他只是提醒,不代表我無能。」
E Energization:新的力量 「我可以改進,下次會更好。」

ABCDE 的關鍵是

你不否認現實,但也不讓負面信念壟斷你的世界。

你練習用更合理、更溫柔的方式重新定義發生的事。

🧭 練習指引:ABCDE日記法

  1. 每當你陷入情緒時,寫下 A~E 五個欄位。
  2. 找出自己的信念(B),問自己:這是真的嗎?
  3. 若不是,重寫一個更合理的信念。
  4. 寫下新的行動(E)。

持續練習兩週,你會開始發現你不再那麼容易被情緒帶走,

因為你學會了用思考馴化反應。

 

五、感恩練習:讓注意力轉向光

焦慮的根,是「匱乏」;而感恩的本質,是「看見已有」。

心理學家羅伯特·艾蒙斯(Robert A. Emmons) 的研究顯示:

每天練習感恩三件事,連續兩週,就能顯著提升幸福感。

感恩不只是道德行為,而是神經可塑性(Neuroplasticity)的鍛鍊。

當你反覆將注意力放在「值得感謝的事」,大腦中的報酬迴路會

強化這種思維習慣,你會越來越容易看見好的部分。

 

🪞 練習:每日三件感恩小事

睡前花五分鐘,寫下今天讓你微笑的三件事。
不論多小一杯熱咖啡、陌生人的微笑、自己沒放棄。

📘 延伸挑戰:感恩轉移法

當你遇到壞事時,試著問自己:

這件事,至少讓我學到了什麼?

這不是逃避,而是讓大腦學會「雙重聚焦」同時看見困難,也看見價值。

 

六、行動層面:創造「成功經驗循環」

樂觀不是思想,而是行動的結果。當你一次又一次地看見「我能做到」,

你的大腦會重新編程,建立新的信念路徑。

✦ 1. 設定可達成的微目標

別急著改變整個人生。
先從最小的行動開始:

  • 今天早起 10 分鐘
  • 完成一項拖延的任務
  • 向某人表達感謝

每一次完成,都會分泌多巴胺,
這是「成功回饋」的關鍵。

🧠 心理學概念:行為動力迴圈(Behavioral Activation Loop)

行動 → 成就感 → 動力 → 更多行動。

當你啟動這個正向循環,樂觀會自然生長。

 

2. 記錄與回顧

每天記錄一件自己完成的事,哪怕微不足道。
心理學稱這為「自我效能回顧(Self-efficacy Reflection)」:
當你回顧努力的證據,大腦會重新定義「我能」。

🪞 練習:成功清單
每天睡前寫下三件你完成的事。
不論多小,都算。
一週後,回頭看看你會發現自己其實早就在前進。

3. 給自己回饋

當你完成任務時,不要吝嗇讚美自己。
哪怕只是一句:「這一步也很重要
這句話會像心理上的獎勵,
讓大腦持續釋放正向化學物質。

長期下來,你會發現:
樂觀不是一種信念,而是一種「累積的證據」。

 

七、改寫你的負面思考

你的思維模式,其實是由「語言」構成的。你每天在腦中對自己說的話,

會逐漸形塑出你看世界的方式。

心理學上稱這為 「自我敘事(Self-Narrative)」

如果你的故事裡總是出現「我不夠好」、「我怕失敗」、「我做不到」

那你的大腦就會自動過濾掉那些「其實你做得不錯」的證據。

而當你學會改寫這些語言,就能開始改寫你的現實。

✦ 1. 辨認你的「自動思考」

Aaron Beck 的「認知行為治療」指出:
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動浮現的想法(Automatic Thoughts),
這些想法未必是真實的,但它們影響我們的情緒。

📘 練習:自動思考紀錄表
當你陷入焦慮或失望時,拿出紙寫下:

  • 事件(發生了什麼)
  • 想法(我腦中閃過什麼念頭)
  • 感受(這讓我覺得怎樣)

再問自己:

「這個想法真的百分之百正確嗎?」

「如果朋友遇到同樣的情況,我會怎麼安慰他?」

這能讓你從「被想法淹沒」轉為「觀察想法的人」。

👉 把原本的負面語言,改寫成更有力量的版本。

這不是盲目的正向,而是透過語言,重新設定你的思考框架。

語言是心靈的種子,你怎麼說話,就怎麼思考。」

 

 《此練習法與一念之轉也有雷同處,之後也會寫篇書評給大家參考》

原始負面想法 改寫為正向思考 隱含的信念轉化
我真的不行 我還在學習,但我會進步 從自我否定 → 自我成長
為什麼每次都失敗 這次的經驗讓我知道什麼行不通 從懲罰自己 → 從錯誤中學習
沒人理解我 也許我還沒遇見對頻率的人 從孤立 → 相信連結會出現
我什麼都做不好 我正在找出最適合我的方式 從無能 → 探索與嘗試
我怕再受傷 我願意帶著保護心繼續相信愛 從恐懼 → 勇敢
都太晚了 現在開始,就是最早的時候 從後悔 → 行動
我不值得被愛 我也在學習如何愛自己 從依賴外界 → 建立內在價值

🪞 練習:語言替換卡

  1. 列出 5 句你常說的負面語句。
  2. 為每一句寫 2 種正向版本。
  3. 每天選一句當作「今日咒語」。

這不是假裝沒事,而是讓你的語言成為帶你離開黑暗的繩子。

八、轉念練習:讓失敗變成禮物

沒有人能永遠順利。樂觀者與悲觀者的差別,不在於誰受的苦少,

而在於:當痛苦來臨時,你選擇怎麼看它。

心理學研究指出,能夠快速走出挫折的人,通常具備一種「認知重構」的能力

他們能將事件從災難轉化為經驗。

🧭 練習:三問法
每當遇到困難,試著問自己:

  1. 這件事教了我什麼?
  2. 我能從這裡學到哪個訊息?
  3. 若時間重來,我會如何更成熟地處理?

這三個問題能讓你從「受害者思維」走向「創造者思維」。

 用「成長心態」看待失敗

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的研究指出:
擁有「成長心態(Growth Mindset)」的人,會將失敗視為學習過程的一部分,

而非能力的否定。

🌿「每次跌倒,都是我成長的地方。」

🪞 練習:反思筆記
在每次挫折後寫下:

  • 我學到的三件事
  • 我會如何應用這些學習
  • 我想感謝的地方

當你能從痛苦中整理出智慧,痛苦就不再只是痛,而是一種養分。

 

 

 

 

九、身心互動:讓身體成為情緒的出口

樂觀不只是思想,它需要身體的支持。

  • 🌤️ 曬太陽 10 分鐘:促進血清素分泌,提升情緒穩定度
  • 🚶‍♀️ 運動 30 分鐘:激活多巴胺、腦內啡,減少焦慮
  • 😌 呼吸練習:平衡焦慮。
  • 😊 微笑 3 秒:即使是假笑,也能刺激快樂神經。

🧠 這些行為的本質,是啟動「身體的正向回饋系統」。

你的身體告訴大腦:「我正在行動、我安全、我有力量。」而這種信號,

會反過來強化樂觀的信念。

十、與悲觀共處:成熟的樂觀

真正的樂觀不是「一切都會好」,而是「即使不好,我也能走下去」。

1.承認現實的重量

「現實性樂觀(Realistic Optimism)」的概念提醒我們:

成熟的樂觀不是逃避,而是同時看見黑與白。當你能誠實面對困難,

又不被它吞噬,那就是力量的開始。

🪞 練習:雙重視角書寫法
寫下你目前正在煩惱的事,

第一段:誠實寫出最悲觀的想法。

第二段:換個角度寫出如果事情能有一點好轉,會是什麼樣子。

這個練習會讓你發現現實從來不是只有一種面。

✦ 2. 學會與不確定共處

心理學家 Irvin Yalom 提出「存在性焦慮」的概念:人生的不安,

往往來自於我們無法控制一切。與其抗拒,不如練習「在不確定裡呼吸」。

🌸「當你能與未知共處,你就比昨天更自由。」

 

十一、靈性觀點:樂觀是信任的修行

從靈性的角度看,樂觀是對生命的信任。當你放下「必須要照我的想法發生」,

而是練習相信「一切都有它的時間」,你會從控制的焦慮,走向信任的安穩。

🪞 練習:信任日記
每天睡前寫下:

  1. 今天發生的一件小好事
  2. 我原本沒料到,但結果比預期更好的地方
  3. 明天我願意交給生命的事

這是一種「靈性樂觀」你不再執著於掌控,而是練習與宇宙合作。

十二、寓言故事:花園裡的石頭

有位園丁,每天被花園裡的一顆石頭絆倒。他怨它、想移走它。直到有一天,

他真的挖起來,才發現石頭底下有一株被壓住的幼苗那株幼苗,是玫瑰

原來,那顆石頭不是障礙,只是提醒:你該停下來,看看腳下的生命。

而樂觀,就是當你願意搬開石頭,讓光,有機會照進來。

十三、結語:靠自己的力量,相信光

如果要回答朋友那句話「你為什麼能這麼樂觀?」我想,答案是:

因為我曾經受過苦,也曾經怕過痛,但我願意一次又一次地尋找

讓自己不再受苦的方法」。而那些方法,最後都指向同一件事:

靠自己的力量,選擇希望。

我不能控制發生什麼,但我能控制自己如何看待。我不再期待世界溫柔,

而是學會讓自己成為那份溫柔。

🌸 樂觀,不是逃避,而是信任。當你願意每天多相信一點點、

多感恩一點點、多行動一點點你會發現,那股力量早就在你心裡。

🌸 你也曾經為了「不再受苦」而努力尋找方法嗎?
如果這篇文章陪你走過一小段低潮,
歡迎在留言區留下「💛」,
或寫下你最近學會的一句安慰自己的話。
讓我們一起練習,用自己的力量溫柔地活下去

發表評論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