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好累」不是懶惰,而是情緒超載的訊號
一、情緒耗竭的開端:那句被忽略的『我好累』
那天晚上,我坐在床邊,手機螢幕的亮光照在臉上。訊息一則一則跳出來,
團隊的討論、客戶的回覆、明天會議的提醒。明明知道要去看、要去回,
但那一刻,手就是動不了。我盯著螢幕,腦袋像被掏空一樣。不是沒事可做,
而是什麼都不想做。心裡只浮出一句話「我好累。」
不是懶得處理,而是連「面對」都覺得費力。我知道自己該堅強、該負責、
但那一刻,我只想靜靜地,不必再回應誰。那種「累」,不是睡一覺就會好的累,
而是一種深到靈魂的疲憊,像是所有的責任與情緒同時壓在胸口,讓人連呼吸都
變成一種負擔。後來我才明白那個「我好累」的背後,不是懶惰,也不是不夠堅強,
而是情緒早已超載,而我卻還在告訴自己:「再撐一下就好。」
🌿「當心撐得太久,靈魂會比身體先疲倦。」
二、情緒超載的成因:不是不努力,而是太用力了
我曾經以為,只要足夠努力,一切都會被看見。所以我不斷要求自己:
要負責、要貼心、要懂事、就算心裡早已一片狼藉,也要告訴自己:
「沒事的,我撐得住。」這種狀態,在心理學裡有一個詞叫作「
情緒耗竭(Emotional Exhaustion)」。
它不是突然發生的,而是長期「過度自我控制」的結果。每天壓抑著焦慮、
憤怒、委屈、不安,假裝一切都在掌握之中。表面上是成熟、有能力的人;
但內心其實早已失去對情緒的感受力,只剩下麻木。
我身邊很多人都這樣:明明已經筋疲力盡,卻還在笑著說「我沒事」。
明明很想哭,卻又怕被說太脆弱。這世界教會我們要堅強,卻沒教我們如何
誠實地承認「我撐不下去了」。
💬「你不是沒努力,而是太努力地在壓抑自己。」
三、被誤解的疲憊:累的背後,是沒被理解的感受
那段時間,我常覺得自己像在與世界失聯。明明每天都在說話、工作、互動,
卻好像沒人真的聽見我在說什麼。
因為「我好累」這句話,其實是在說:我需要被理解。
我希望有人能看到——我正在努力,只是快撐不下去了。
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「情緒驗證(Emotional Validation)」,意思是:
當我們的情緒被理解、被允許存在時,我們的心才會開始恢復。
但現代社會很少給這個空間。我們太快給出建議,太快要別人「想開點」。
於是很多人不再傾訴,只能悶著,直到情緒成為一種無形的壓力,
壓得人喘不過氣。有時候,我們說「我好累」,不是想要逃避生活,而是渴望
被誰懂得。
✨「真正讓人崩潰的,不是壓力本身,而是那份『沒人懂』的孤獨。」
四、當身心進入過載狀態
後來,我開始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:我常常失眠,半夜醒來腦子轉個不停;
白天提不起勁,連早餐都懶得準備;明明沒遇到什麼大事,卻一點小事就想哭。
那不是懶,也不是矯情,而是「情緒過載(Emotional Overload)」的警訊。
心理學上指出,當我們長期處於高壓與高期待下,身體會釋放出過多的壓力激素
(如皮質醇),導致自律神經失衡。這時,我們的心智與情緒像電腦記憶體一樣滿載。
這時候的「累」,不是肌肉的疲勞,而是神經系統的耗損。
你可能會開始:
-
對聲音變得敏感;
-
對人際互動感到排斥;
-
對曾經喜歡的事物失去熱情。
這些都不是懶散的表現,而是大腦在保護你,它在說:「我需要休息,
請先不要再加任務了。」
💡「當你開始連開心的事都提不起興趣,那不是你壞掉了,而是你的情緒容量已滿。」
五、學會辨識:這不是懶惰,而是需要休息
後來我慢慢學會分辨「懶惰」和「疲憊」的不同。懶惰,是明明有能量,卻不願行動;
而疲憊,是明知道該行動,卻真的已經沒有力氣。那段時間,我常責怪自己
「怎麼這麼沒用」,但當我停下來誠實地檢視,才發現我並不是不想做,
而是被情緒拖垮。
心理學家 Christina Maslach 在「職業倦怠理論(Burnout Theory)」中提到:
情緒耗竭會讓人失去動力、感到疏離、甚至對原本熱愛的事失去興趣。
這並不是人格問題,而是一種「長期壓抑情緒與過度責任感」的後果。
有時候,我們太習慣當那個可靠的人、負責任的人、照顧他人的人,
卻忘了連電池都有需要充電的時候。當你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前面,
情緒能量會慢慢被掏空,直到連呼吸都覺得用力。所以,如果有一天,
你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想做,請不要急著給自己貼上「懶惰」的標籤。
那很可能只是你的身心在說:「我需要休息。」
🌱「真正的堅強,不是撐住不哭,而是敢承認——我也會累。」
六、讓情緒重新流動:修復的開始
我開始嘗試一件事:允許自己停下來。
不是逃避責任,而是給自己一點時間,重新連結「內在的自己」。
我發現,當我願意讓情緒被看見、被承認,它就會慢慢變得柔軟。
心理學裡稱這為「情緒調節(Emotion Regulation)」,當我們不再壓抑
或否定情緒,而是以溫和的方式接納它,大腦會啟動「前額葉皮質」
的理性調節功能,讓焦慮的強度降低,恢復思考與決策的能力。
我開始用一些小練習幫自己「回來」:
-
呼吸覺察:每天花五分鐘,只專注在呼吸。
吸氣時對自己說:「我允許自己放鬆。」
呼氣時說:「我不需要再撐。」 -
寫情緒日記:不是記事情,而是記「今天我感受到什麼」。
寫下那些不敢說的話,寫下被壓抑的失望與脆弱。 -
做小事找回感覺:整理房間、泡杯茶、散步、聽音樂。
讓生活重新有一點秩序感,那是心開始復原的徵兆。 -
學會說「我需要幫助」。
這不是示弱,而是一種成熟。
每個人都需要被接住,而不是永遠當接住別人的那一位。
當我開始練習這些事,
我發現「累」不再是一種詛咒,而是一種提醒
提醒我該停下、該呼吸、該重新感受自己還活著。
☁️「你不是為了逃避生活而停下,而是為了更好地活下去。」
七、你不需要一直撐著
有一次下班的夜晚,我走出公司大門,街燈灑在路上。
那天沒有加班,卻也沒有特別的輕鬆。
我只是安靜地走著,突然覺得自己已經好久沒好好活過。
我不是懶,我只是太久沒被理解。我不是逃避,而是在學習如何照顧自己的情緒。
心理學家 Susan David 在《情緒敏捷力》中說過:
「真正的勇氣,不是壓抑情緒,而是允許自己真實地感受它們。」
我們每個人都會有「我好累」的時候。那不是軟弱,而是人類的正常反應。
與其責怪自己,不如輕輕對自己說:「我真的很努力了,我值得休息一下。」
所以,如果你正在閱讀這裡,請允許自己慢下來。世界不會因為你停頓而崩塌,
但你如果不休息,就真的會崩潰。
💬「你可以不用一直撐著,因為你已經夠努力了。」
有多久,你沒有誠實地問過自己:「我好累,是哪裡在累?」是身體,還是心?
是責任太重,還是情緒太滿?也許今晚,不妨花五分鐘,
關掉螢幕,深呼吸,問問內心那個聲音它是不是,也在對你說:「我真的好累了。」
如果你也正在學習與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,如果你也曾被誤會為「懶惰」,
而事實上只是太久沒被理解,歡迎你一起走在這條「溫柔回復力」的路上。
如果這篇文章讓你被理解了一點點,
歡迎追蹤我🌸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