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同理心的力量》書評|學會用理解而非評斷,讓關係更靠近
🌸序章|因為想要被同理,所以我想學會同理
有一段時間,我常常覺得……沒有人真的「懂」我。我會對別人說出自己的難過,
但話還沒說完,就被建議、被分析。
「妳太敏感了。」「別想那麼多。」「要正向一點。」
「妳哪裡做錯了嗎?是不是自己太執著?」
那些話都沒有惡意,可是每一句都像在暗示……我的感受,不該那麼多。
我想說的不是解決方法,而是「請你先聽我一下」。
於是我開始讀《同理心的力量》。並不是因為我想變成一個更溫柔的人,
而是因為……我太渴望被理解了。
所以我也想知道如何同理人,我想知道,為什麼彼此的距離明明那麼近,
卻總覺得心對不上頻率。
作者在書裡說:
「當我們真正學會同理他人時,也同時學會了如何讓自己被理解。」
那句話,像一盞小燈。我突然明白,也許學會同理,不只是為了幫助誰,
而是為了讓愛能被看見、讓理解能流動。
所以,這次我不是為了「教會別人怎麼懂我」而讀,
而是想先學著一一怎麼去懂別人。
或許,那也是重新理解自己的開始。
我開始回想自己在人際關係裡的模式。很多時候,我看似溫柔,
卻其實是在逃避。我害怕尷尬的沉默,害怕情緒太重會把我拖下去,
於是我用「理性」包裝關心,用「分析」取代感受。
書中寫道:
「當我們急著給出解釋或建議時,其實是在逃避他人的情緒,
因為那會讓我們感到無力。」
那句話擊中了我。我一直以為我在幫助別人,
但我其實只是在逃離自己的不安。於是我開始練習
當別人傾訴時,我不再立刻給答案,而是告訴自己:「先聽,不要急著修復。」
這個小小的改變,讓我第一次感受到,原來「理解」不需要語言。
步驟一:使用開放性問題——讓對話有空氣流通
「你怎麼看?」「那讓你感覺怎麼樣?」
這樣的問題,是打開理解的門。
書裡說,很多時候,我們以為自己在關心,其實只是在「確認」。
「妳是不是又吵架了?」「他這樣做讓妳很生氣吧?」
這些就是封閉式問題
問題本身已經暗示了答案,對方只要「是」或「不是」地回答,
對話就結束了。
而開放性問題,像是一扇還沒關上的窗。它邀請對方多說一點、
讓情緒有空氣流通。它不急著判斷,只是給出一個「空」
讓真實的感受自己浮現。
例如:「這件事對妳來說最難的是哪一部分?」
「當那件事發生時,妳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?」
「現在的妳,最希望我怎麼陪妳?」
這樣的問題,不是為了挖掘細節,而是為了陪伴理解。
有次朋友說:「我覺得工作越來越沒意義。」
以前的我會回答:「那就辭職啊。」
但那天,我只是問:「哪一部分讓妳覺得特別難受?」
她沉默了一會,眼眶紅了。
她說:「我其實是怕,換了地方,也一樣空。」
那一刻我懂了
開放性問題,不是要找出答案,
而是讓人找到自己。
步驟二:放慢節奏——在情緒爆發前,先慢一點
「真正的傾聽,總需要一點空白。」
有時候,情緒來得太快。對方話還沒說完,我們就開始激動;
對方語氣一重,我們的防備立刻升起。
書提醒我:「在理解他人之前,請先放慢你自己的反應速度。」
放慢,不只是傾聽的節奏,而是情緒的節奏。
當我們能在爆發前停一秒,就多了一個選擇:是要反應,還是要理解。
那天,朋友提到家人讓她失望的事,我本能地想替她說話、想罵那個人,
但我察覺到自己胸口的熱,那是情緒要衝出來的信號。
於是我深吸一口氣,讓自己慢下來。
我沒有立刻接話,只是輕輕點頭。幾秒鐘的沈默後,
她低聲說:「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,只是……我真的覺得自己不被愛。」
如果我在那個瞬間跟著激動,那句真正的情緒、那個最柔軟的地方,
永遠不會被看見。
書中說:「在每一次情緒爆發前,給自己一個呼吸的空間。」
那個空間,也許就是同理開始的地方。
步驟三:避免太快下判斷——不貼標籤,是最大的尊重
「理解之前,請先放下你以為的『對與錯』。」
我們最容易做的,就是把別人塞進自己熟悉的分類。
「她太情緒化。」「他根本不成熟。」
但書中提醒:「每個行為的背後,都有一個未被聽見的理由。」
當我練習不下結論,而是觀察「背後的需求」,
我發現,很多憤怒,其實藏著失落。很多冷漠,其實是害怕。
同理,是看見那層更深的故事。
步驟四:關注你的身體反應——身體,是情緒的訊號燈
「你的胸口,是你最誠實的傾聽者。」
同理的時候,身體也在共鳴。我開始發現:當別人痛哭時,我的肩膀也會緊;
當別人焦慮時,我會不自覺屏住呼吸。
書提醒我:「學會覺察自己的身體,是情緒自我照顧的第一步。」
於是當我察覺自己被情緒淹沒時,我會深呼吸、放鬆、提醒自己
「這是他的故事,不是我的責任。」
那份覺察,讓我能溫柔又穩定地在場。
步驟五:向過去學習——看見情緒背後的舊傷
「他人的強烈反應,不一定關於你。」
書裡提醒我們:
很多時候,人們當下的情緒,並不是由眼前的事件引起的,
而是被過去某個未被處理的經驗喚醒。
例如:當你在牙醫診所排隊,接待人員態度冷漠、語氣苛刻。
你的心瞬間被刺痛,甚至想回嘴。但如果你停下來觀察,你可能會發現,
那份不舒服其實很熟悉,那像極了你童年裡那個總是挑剔、從不滿意的母親。
這時,如果你願意帶著同理心去看,你會發現:那位接待人員的冷淡,
也許不是針對你,而是她自己的生活裡,也充滿了艱困與疲憊。
書中說:「同理能讓你從防衛走向理解。」當你理解,
那不代表你認同她的態度,而是你不再把她的情緒接到自己身上。
我試著這樣做之後發現,當我能看見「這不是我的錯」,
我也能更快地放下對她的憤怒。
原來,放下不是原諒他人,而是釋放自己。
而這一刻的理解,也讓我看見:我們每個人的反應裡,都藏著未痊癒的故事。
而同理,就是那個能讓故事慢慢被看見、被溫柔修補的過程
步驟六:讓故事充分展露——當被理解時,憤怒會慢慢消失
「當情緒有空間說完,它就不再需要用爆炸的方式被看見。」
書裡提到一個例子:
當一個男孩被同理的方式對待,被教導如何用同理心去回應別人時,
他內心強烈的憤怒,會自然地鬆開。
因為那股怒氣,其實從來不是針對誰,而是他長久以來無處安放的情緒
那種「沒有人聽我說」的孤單。
書說:「每個孩子最深的渴望,不是被糾正,而是被理解。」
而我們長大後仍一樣。當有人願意讓我們把故事說完,不打斷、
不辯解、不分析,那份被理解的經驗,會讓內在緊繃的情緒慢慢融化。
我想起很多時候,當我被誤解、被指責時,其實也只是希望有人問一句:
「那時的你,是不是很難受?」光是那一句,就足以讓心軟下來。
同理的力量在於,當故事被允許完整呈現,情緒就不再需要用激烈的
方式求救。
有時候,治癒不是從說服開始,而是從「讓對方有機會說完」開始。
步驟七:設定界線——對別人有同理心的同時,也要設立界線
「真正的同理,不是毫無底線的給予,而是帶著清楚的自我去理解。」
同理心並不等於無限包容。書裡提醒我們:當你對別人有同理心的同時,
也要設立界線。因為若你不分彼此地承擔他人的情緒,
那份理解最終會變成負擔。
我曾經在陪伴朋友的低潮時,把她的悲傷當成自己的責任。
我一邊傾聽、一邊想著「我能做什麼讓她好起來」。
卻沒注意到,自己也在慢慢下沉。
直到書中那句話提醒我:
「你能感受他人的痛,但那不必成為你的痛。」
我開始學著在心裡畫出界線,我可以關心、可以理解、可以陪伴,
但我不需要替任何人解決生命的功課。
界線,並不是拒絕,而是一種成熟的愛。它讓你在同理的過程中
不被情緒淹沒,也讓對方學會為自己的感受負責。
有了界線的同理,才是能長久存在的溫柔。
當我們願意帶著覺察去理解他人、也願意溫柔地照顧自己,
那份「理解」才會成為力量,而不是消耗。
第二章|同理心傾聽
「真正的傾聽,不是去理解對方的話,而是去理解那句話背後的心。」
我問書:「那麼,什麼是『同理心式傾聽』呢?」
書說:「那是用心去聽,而不是用頭腦。」
我笑了一下,覺得抽象。可書接著說:
「要理解一個人,不能只聽他說了什麼,
而要聽見他為什麼那樣說。」
我問書:「那要怎麼做?」
書回答:「先學會放下你自己的劇本。」
書提醒我:「傾聽,不是為了回答;是為了理解。」
我對書說:「可是,我該怎麼知道自己聽進去了?」
書溫柔地回:「當你開始感覺到他,而不是分析他。」
於是我試著去「感覺」不只是聽文字,而是注意他的語氣、停頓、呼吸。
我發現,每一個停頓都是情緒的暗示。
書說:「那一秒的沉默,也許是他在壓抑痛苦,
也許,是在找勇氣繼續說。」
原來理解一個人,不一定要問更多問題,有時候,只要給他空間。
讓他的故事自己長出來。
同理心傾聽的三層理解
書提醒我:「聽有三層。」
我問:「三層?」
它回答:
「第一層,聽見故事;
第二層,聽見情緒;
第三層,聽見渴望。」
我愣了一下。
書說:「能聽到故事的人,是在對話;
能聽到情緒的人,是在陪伴;
能聽到渴望的人,才是真的理解。」
我問:「那要怎麼聽見渴望?」
書說:「當你不再問『他怎麼會這樣』,
而開始問『他為什麼會這樣』。」
我閉上眼睛,想起很多憤怒、冷漠、甚至攻擊的對話。也許那些反應,
從來不是對我的針對,而是來自他們還沒被理解的痛。
同理式傾聽 vs. 同情式傾聽
「聽起來一樣溫柔,但落差卻在靈魂的深處。」
我問書:「那同理傾聽,和同情傾聽,有什麼不同呢?」
書笑著說:「一個是走進去,一個是俯視。」
我愣了一下。
它繼續說:
「同情式傾聽(Sympathetic listening),
是站在對方的痛外面,看著、心疼、想修補。
而同理式傾聽(Empathic listening),
是走進對方的世界,與他並肩,陪他一起看。」
同情的出發點是「我可憐你」,
同理的出發點是「我理解你」。
同情很快
它急著安慰:「別哭了,事情會過去的。」
它習慣分析:「他那樣對你,是他有問題。」
但那樣的安慰,常常讓人更孤單。
因為那並不是「被理解」,只是「被處理」。
我對書說:「可是有時候,我只是想讓對方快樂,不是故意要忽略他。」
書回我:「那就是差別所在同理傾聽,不急著改變對方的情緒。」
它願意停在那個不舒服的地方,讓情緒有機會說完、被看見。
這種傾聽,不是要讓人馬上好起來,
而是讓人知道:
「在你難受的時候,我在這裡。」
我開始懂了。同理傾聽,是放下「我懂」的姿態,而以「我願意懂」
的心靠近。
它沒有急著給建議,也不替對方貼標籤。它只是靜靜地在那裡,
用全身去接住語氣裡那些微小的波動。
書說:「同情會讓人產生距離,同理會讓人產生連結。」
那句話我在心裡讀了兩遍。我想起許多關係中微妙的誤會
當有人說:「我懂你的感覺啦!」那其實是一種拒絕的禮貌。
而「我想多聽你說說」才是打開理解的門。
最後,書留給我一句話,像是提醒,也像承諾:
「同情讓你看見他人的苦,同理讓你看見他人仍有力量。」
那一刻,我才明白,真正的傾聽,不是去分擔痛苦,而是去見證
一個靈魂的勇氣。
書裡有一句話我反覆讀了好幾次:
「當我們將一個人視為『物體』來愛,我們其實並不愛他,
而是愛那個能滿足我們的投射。」
我合上書,原來我們常常誤會了愛。我們以為「愛」是要讓對方符合
我們腦中理想的樣子,要他永遠溫柔、永遠體貼、永遠不變。
可是那樣的愛,其實是一種控制式的愛。
那並不是同理。那是「我需要你這樣,才能滿足我」。
書提醒我:
「如果在愛情中,動力完全來自滿足個人需求,那不叫同理;
真正的同理,會渴望深入了解對方,並希望對方也能真實地了解自己。」
同理的愛,不是要對方「永遠一樣」,而是願意看著他不斷改變,
並在那個變化中,仍舊選擇理解。
我想到韓劇《夢想成為律師的律師們》裡有一句話說
「愛是一道彩虹,在情感的光譜中閃耀不息,紅色是熱情,橙色是溫暖,
黃色是幸福,綠色是平靜,藍色是信任,靛色是深度,紫色是神秘。」
這段話說明了愛會隨著時間變化,呈現不同的樣貌,就像彩虹有各種顏色,
但它始終是愛,只是呈現出不同階段的特質。
這句話像是為我讀了一輩子的愛情做註解:愛不是只有一種顏色。
它會隨著時間、生活的壓力、喜悅與傷痛,在不同的階段換上不同的色彩。
若我們在愛裡,只想要「紅色」熱情永不褪色、激情常在、
對方永遠像開始那樣對我著迷,那其實是把愛當成了一件物品、
一道公式、或是一種條件。因為那樣的愛,是為了滿足「我想要被愛的樣子」
它不是同理,而是控制。
而真正有同理心的愛,會渴望了解對方:在彼此熟悉後,
任由感情經歷風吹雨打,仍然能願意看見對方靈魂的顏色變換:
或許從紅轉為藍、從熱烈變為平靜、或再走到深度、走向神秘。
當你以同理心去愛,不只是期待被對方理解,而是願意去理解對方
的每一次改變。在這道彩虹裡,即使顏色改變了一次又一次,
它仍舊是那道愛只是樣貌不同了。
第三章|發展自我的意義——為了與他人相遇
「真正的自我,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,而是能感受他人、
並在理解中不迷失自己的靈魂。」
讀到這章時,我特別被一個故事吸引。
書裡提到哈西迪派智者──薩索夫的莫什・萊布(Moshé Leib of Sassov),
他在尋找「愛是什麼」的過程中,聽見了兩個醉酒農民的對話。
一個農民問另一個人:「你愛我嗎?」
「當然愛你啊,我像愛兄弟一樣愛你。」
第二個人真誠地回答。
但第一個人搖搖頭說:「不,你並不愛我。如果你真的愛我,你會知道
我缺少什麼、我需要什麼。」
那一刻,萊布忽然明白要真正愛一個人,就必須知道他缺少什麼。
而要知道他缺少什麼,就要願意靠近他、理解他、甚至背負他生命裡
那份悲傷。
書在這裡寫得非常溫柔:
「愛的本質不是感覺,而是參與。」
我讀到這裡時,心裡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共鳴。原來發展「自我」的意義,
不是為了變得更獨立,而是為了能更真實地進入關係中不是迷失於他人,
而是帶著清醒去理解他人。
這樣的自我,像是一個有根的樹。它能在風中彎曲、卻不折斷;能傾聽別人
的悲傷、卻不被吞沒。真正的同理,不只是理解他人,而是讓自己有足夠的
力量去承接。
我問書:「那要怎麼做到?」
書回答:「從認識自己開始。」
因為當我們越能理解自己的需要、我們就越能理解他人的缺乏。
當我們能接住自己的脆弱,也就更能溫柔地對待別人的痛。
萊布的故事讓我明白:自我的成長不是走向孤立,而是走向連結。
唯有在理解他人時,我們才真正理解了自己。
第四章|當我們總是責怪他人:同理心的缺席
「責怪,是理解的反面。」讀到這裡,書讓我停了下來。因為它說的,
不只是他人,而是我自己。我們有多少次,在事情不順時,第一個反應
不是理解,而是責怪。
「都是他害我這樣。」
「如果他當初不那樣做,我就不會這麼痛苦。」
這些話,我們太熟悉了。它們藏著一種防衛的安全感當我怪罪別人時,
我暫時不用面對自己。
書裡提到:
「一個總是把問題歸咎於他人的人,其實在關係中缺乏同理心,
因為他看不見他人行為背後的現實與情緒。」
我合上書,靜靜地想。是啊,責怪很容易。它讓我們站在「被害」
的位置上,看似受傷,其實安全。
因為當我說「是你讓我痛」,我就不需要去承認其實我也有恐懼、
執著、期待落空的時候。
我問書:「那不責怪,難道就要原諒嗎?」
書回答:「不,理解不是縱容。」
它寫得很清楚:
「同理心不是讓你為他人開脫,而是讓你從情緒的泥沼中抽身,去看清楚
發生了什麼。」
同理心,是讓我們能「看見」看見他為什麼會那樣做,看見我為什麼
那麼痛,也看見兩個人之間,其實都只是在人生裡摸索。
當我開始用理解代替責怪,事情沒有變得更簡單,但我的心,變得更平靜。
我想起一個例子。一位母親總是抱怨女兒頂嘴、不聽話。她說:
「她就是故意要氣我!」可當作者請她回想時,她才發現女兒的那些話,
其實是在說:「媽媽,妳聽我一下。」
責怪,讓我們看不見情緒背後的呼喚。而同理,讓我們重新聽見。
同理心,不是站在別人的立場,而是願意退一步,不讓自己的情緒成為牆。
當我們不再急著判斷誰對誰錯,就有機會真正看見彼此。而那一刻,
理解便取代了責怪,關係,也終於開始被修復。
第五章|同理心:為每個靈魂找到屬於它的答案
「同理,不是給答案,而是陪一個人找到他自己的答案。」
書裡有一句話我很喜歡:
「同理心能為每個人的困難,找到屬於他獨特的解答。」
我一邊讀,一邊想起很多時候,我們其實是帶著「好心」去幫助別人,
卻在無意間,奪走了他們尋找方向的力量。
我們說:「你應該這樣做。」「如果是我,我一定那樣選。」
那些話看似理性、甚至善意,但在那個瞬間,我們不再是同理,
而是代替對方做了選擇。
書提醒我:
「不管你多有智慧,都不能決定別人應該走哪一條路。」
我們之所以焦慮地給建議,其實是出於一種害怕,害怕看到別人受苦、
害怕他們做出錯誤決定。可是,同理的真義,不是「幫他避開痛」,
而是「讓他有勇氣去經歷痛」。
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節奏、自己的功課、自己的覺醒方式。
當你真的同理一個人時,你不會急著帶他走出黑暗,你會陪他在黑暗裡,
一起看見微光。
我問書:「那麼,我什麼時候該說話?」
書回答:「當你的話,是為了理解,而不是控制。」
它舉了一個例子:有位老師面對情緒失控的學生,不是責備,也不是說教,
而是問:「這一刻的你,最需要的是什麼?」
那句話讓學生哭了出來。因為那不只是提問,而是一種允許
允許他有情緒、允許他還沒想好、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前進。
書說:
「理論可以指引,但理解才能療癒。」
這句話我很喜歡。因為它提醒我:智慧,不在於掌握多少理論,
而在於能否在面對他人的時候,暫時放下理論。
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。他們的故事、痛苦、渴望、決定,
都不會完全符合任何一本書上的答案。
同理心的智慧,就是在「我懂很多」與「我願意聽」之間,
選擇後者。
我想起書裡的一句總結:「同理是一種信任相信每個人都擁有面對自己人生的力量。」
我們能做的,
不是替別人找出路,
而是當他迷路時,
在旁邊放一盞燈。
那盞燈,不是為了照亮前方,
而是提醒他:
你有力量走下去。
第六章|同理心行為的陰暗面
一、同理的陷阱:想修復別人
書裡寫道:
「同理心最大的陷阱,是讓人誤以為自己能修復別人。」
因為那是一種隱形的傲慢,我以為只要我夠懂、夠愛、夠溫柔,
就能讓對方改變、讓關係變好。但真正的理解,不是介入他人的命運,
而是允許他用自己的步伐成長。同理若變成「控制的柔軟」,
那就不是愛,而是一種害怕,害怕他跌倒、害怕他受傷、更害怕他離開
我的理解範圍。
二、陰影的出現:同理的對照面
書中有一頁,談到「同理心行為的陰暗面」。那是一張對照表,看似簡單,
卻讓我久久凝視。
| 同理心的行為 | 陰暗的倒影 |
| 誠實 | 不誠實、欺騙、虛假 |
| 謙遜 | 驕傲、自負、自我中心、傲慢 |
| 接納 | 完美主義、偏見 |
| 寬容 | 忘恩、自義、冷漠、不顧他人 |
| 感恩 | 苦澀、怨恨、憎惡 |
| 信念 | 絕望 |
| 希望 | 悲觀 |
| 愛 | 憎恨、悲哀、懷疑 |
書說:
「每一個美德的背後,都潛伏著它的陰影。
當我們察覺到它,反而能更真實地維持平衡。」
我覺得這張表,是「同理心的地圖」。它提醒我:每一個我以為自己
做得「對」的地方,都可能藏著未被看見的恐懼。
誠實若少了勇氣,就變成隱瞞;謙遜若沒有自尊,就變成委屈;
接納若過度,就會變成縱容;愛若沒有覺察,就可能變成依附。
同理心不是讓我們完美,而是讓我們有勇氣看見自己的不完美。
三、理解他人,也要理解自己的陰影
有時候,我們會在「想幫助別人」的名義下,逃避面對自己。
我們投入他人的故事、傾聽他人的痛,但心裡那個最寂寞的地方,
依然沒人照顧。
書提醒我:
「若我們沒有覺察自己的怨恨、驕傲、恐懼,就無法真正地同理他人。」
因為那時候的「理解」,只是防衛。我用傾聽,逃避自省;我用善意,
掩飾脆弱。真正成熟的同理,是能夠在理解他人之前,先誠實地理解自己。
四、同理心與界線的智慧
書寫得很清楚:
「界線,並不是冷漠,而是讓同理心能呼吸。」
當我們能明白我能理解你的痛,但那不代表我要背負你的痛;
我能傾聽你的故事,但那不代表我要改寫你的故事
那時候,同理心才真正成為力量。
因為唯有保持清醒的距離,我們才能真正看見彼此。
五、讓同理回到光裡
我問書:「那我們要怎麼與陰影共處?」
書回答:
「不否認它,也不害怕它。」
同理的陰暗面,不是錯,而是一種提醒,提醒我們,要讓愛有光,
也要讓愛有邊界。同理心若只是「我懂你」,那還停留在感覺;
但若能說「我懂你,同時也懂我自己」,那才是成熟的理解。
結語|理解的盡頭,是愛
「同理,不只是理解他人,也是在一次次傾聽裡,慢慢地理解自己。」
一路寫下來,我才發現,《同理心的力量》並不是一本教人「如何善良」
的書,它教我們的,是如何真實地存在。
存在於他人的故事中不評斷、不修正、不逃避;存在於自己的情緒裡
不否認、不壓抑、不偽裝。同理心,不只是「理解別人」,更是一種面對
真相的勇氣。
我想起書中那張對照表:「誠實」的陰影是欺騙,「謙遜」的陰影是驕傲,
「愛」的陰影是懷疑。那一頁像是一面鏡子,讓我明白,所有光明的品質,
都有陰影與它相伴。而我們的任務,不是消滅陰影,而是與它共處
在黑暗裡,仍然願意理解。
後來,我又想起《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》裡,莫瑞對米奇說的那句話:
「在你學會死亡之前,你不會學會如何活。」這句話,現在我懂了。
所謂「活著」,不是不停去掌控與解釋世界,而是學會用理解去擁抱不確定。
那也是同理心最深的意義:它不會讓人生變得容易,但它會讓我們的心,
變得柔軟。
最終,我學到同理心不是技巧,而是一種「看見」。看見別人內心的掙扎,
也看見自己的盲點與恐懼。當這兩個「看見」重疊時,理解就變成了愛。
我問書:「那麼,什麼是同理心的終點?」
書回答:
「是愛。不是浪漫的愛,而是慈悲的愛。
一種能看見他人靈魂,也願意擁抱自己的愛。」
原來,練習同理的過程,其實就是在學習如何用更溫柔的方式,
活在這個世界裡。
閱讀完這本書,你最有感的一句話是什麼呢?
有沒有哪一章,讓你想起生命裡某個人、某段關係?
歡迎在留言裡寫下你的想法,
或是一段你正在練習「理解而不評斷」的故事。
💭
如果這篇書評讓你感受到一點溫柔的力量,
也歡迎追蹤我,一起練習用理解去擁抱世界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