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最後一次相遇,我們只談喜悅》書評:面對失去時,仍選擇喜悅:一場靈魂的相遇與和解
一、引言:當宗教的外殼褪去,我們還能聽見什麼?
你會害怕「宗教」這兩個字嗎?老實說,我一開始也有點抗拒。
那種感覺像是一聽到宗教,就預設會被說教、被要求相信某種真理。
但後來我慢慢懂了:不是宗教就該排斥,而是該學會留下能滋養心靈的,
放下那些讓人遠離善意的,因為就算是人,也有漏洞。宗教不完美,
思想不完美,我們也不完美。而閱讀的意義,也許正是:在不完美中提煉出智慧。
我讀《最後一次相遇,我們只談喜悅》時,並不是把它當成靈性經典或修行指南,
而是像與兩位年長的朋友: <達賴喇嘛與屠圖大主教>坐下來聊天。
他們談笑間說起痛苦、講起失落、也聊起生命的幽默。我不是學生,
他們也不是老師;我們只是三個人,在談「怎麼在人生的起伏裡,
保有一份平靜與喜悅」。
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,他們沒有教你該怎麼活,而是一次次回問自己
:「當苦難無法避免時,我還能選擇什麼?」那是一種很溫柔的邀請。
像朋友輕輕拍著你的肩膀,問:「你呢?你也這樣覺得嗎?」
所以我想讓這篇書評,也延續這樣的對話。我不想告訴你該相信什麼,
只想陪你一起看這本書在字句之間,看看他們談的「喜悅」,是不是
也有一部分,正在我們心裡發光。
二、書籍概要:他們談喜悅,不是因為沒經歷苦
如果你不了解這本書的背景,光看書名《最後一次相遇,我們只談喜悅》,
可能會以為它是一場輕盈、溫暖的談話。但其實,這是一場在
「苦難的餘韻中誕生的相遇」。達賴喇嘛流亡半生,家鄉遠在高原之外;
屠圖大主教曾身處種族隔離的南非,與不公正對抗幾十年。
他們的人生,都不是被祝福包裹的童話,卻在傷痛裡長出了一種超越宗教、
超越語言的笑。我一邊讀,一邊想:當所有值得哭泣的理由都齊全時,
他們為什麼仍選擇微笑?
書裡沒有答案,只有一場對話。一星期的相遇,兩位老人笑鬧、回憶、思索,
談人生的痛、談信仰的侷限、談人性的幽默與矛盾。
記錄者道格拉斯·亞伯拉姆,把這些對話編織成文字,既保留他們的口氣,
也加入了旁註像是在場的一位安靜觀察者,把對話中的光捕捉下來。
我喜歡這樣的編排:它不像講道,也不像哲學論文,更像我們在聽兩個懂生命
的人聊天時而嬉鬧,時而沉默。他們會說到流淚,也會在下一句又笑出聲。
那不是輕忽,而是一種理解:喜悅不是因為沒有痛苦,而是在痛苦裡仍願意敞開心。
三、主題探討:喜悅,不只是情緒,而是理解自己的能力
達賴喇嘛說過一段話,我印象特別深:
「如果一隻瘋狗朝你狂吠、露出牙齒逼近,那你需要害怕,因為那是真實的威脅。
但若只是有人臉色不好、語氣冷淡,而你立刻覺得自己被針對、被否定那恐懼多半
不是來自對方,而是來自你的內心。」
這句話像一面鏡子,照出了我們日常生活裡那些瞬間。有時候,你覺得別人不喜歡你
、你覺得那個眼神帶著批評、你覺得那句話藏著攻擊可事實上,
那些感覺未必真實存在。那是你內心的情緒在投射。你把自己對「被拒絕」的恐懼、
對「不被看見」的焦慮、投射到別人的表情裡。
屠圖大主教在對話裡也說過:
「人會習慣從別人身上看見自己,所以我們要學會分辨,這是他真的在針對我,
還是我在用自己的眼光誤讀了世界?」
我讀到這裡的時候,突然懂了一件事讓我們遠離喜悅的,不一定是別人的態度,
而是我們看待態度的方式。
如果我們總是把焦慮放在別人的反應上,喜悅就會被一點一滴地消耗掉。
但若能在那一刻停下來問自己:「這真的是他在否定我,還是我在害怕再次被否定?」
那份覺察,反而成了回到平靜的門。
喜悅,從「看懂自己」開始
這也是我在閱讀這本書時最被觸動的地方:他們談喜悅,卻不避開人性裡的陰影。
他們教我們的,不是「要樂觀」,而是「要誠實地看見恐懼從哪裡來」。
原來,我們不是要驅逐恐懼,而是要懂得辨認它。當你發現那只是一場「投射」
一種誤會、一次反射性的自我防衛,恐懼就會慢慢鬆開。而當恐懼鬆開,
喜悅就會回來。
四、那些讓喜悅遠離的事物
當我讀到「那些讓喜悅遠離的事物」這一章時,感覺就像看見了生命裡
那些不願面對的影子。恐懼、焦慮、悲傷、孤單、嫉妒、苦難與死亡
這些字眼看起來沉重,卻是每個人都曾經走過的路。
過去我常以為,要獲得喜悅,就得先趕走它們。但兩位智者在書中
說得很溫柔:
「不要試圖消除痛苦,要去理解它。」
原來,我們要做的不是驅逐黑暗,而是學會在黑暗裡,看清自己。
恐懼與焦慮:別被自己的想像嚇到
悲傷與哀傷:眼淚,讓愛變得有形
屠圖說:「我也會哭。」他沒有避開脆弱,而是把哭視為靈魂的釋放。
他說:「當世界讓你心碎,那代表你仍然在乎。」悲傷不是喜悅的敵人,
而是它的根。因為能感受到痛,就意味著我們曾經深刻地去愛。
孤單:當你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
屠圖大主教說:「沒有人不曾孤單。但有時候,孤單不是別人讓你孤立,
而是你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。」
這句話像是照進心裡的一道光。我們以為孤單是被世界遺忘,其實,
是自己把心的門慢慢關上。我們害怕受傷、害怕失望,於是築起牆、
拉起橋,隔絕了他人的靠近。可孤島雖安全,卻也無風。你以為孤單能保護你,
但同時也阻擋了溫度與理解。
達賴喇嘛說,他每天早晨靜坐,那是與自己重新連結的時刻。
「當你能與內在和平相處時,你就不再害怕外在的寂靜。」
孤單不該是逃避的堡壘,而應是回到自己的橋樑。當我們願意從孤島走出一步,
世界其實一直都在等著擁抱你。
嫉妒:幸福不是稀有資源
屠圖笑著說:「嫉妒,是一種誤會,它讓你以為幸福是有限的。」
那句話讓我放下了許多比較。
我們總以為別人過得比自己好,卻忽略了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與生命交手。
幸福從來不是比賽,而是一種節奏。當我不再追逐別人的旋律,我開始聽見
屬於自己的那首歌。
苦難與死亡:讓快樂的本質變得澄明
在書中,他們談到苦難時,語氣裡沒有沉重,反而是一種安靜的堅定。
達賴喇嘛說:「苦難,是讓心更柔軟的老師。」
屠圖補了一句:「沒有經歷過痛的人,不會懂得喜悅的深。」
那一段話,我反覆讀了好幾次。因為他們說出了我心裡一直沒能說清的感覺
因為有痛苦的經驗照亮,快樂的本質才顯得澄明。
如果人生從未疼痛過,那所謂的快樂,只會是浮面的輕盈。唯有穿越過黑暗,
光才會被看得更清楚。
至於死亡,他們更是用微笑在談。
達賴喇嘛說:「死亡不是結束,而是轉化。」
屠圖則說:「害怕死亡,是因為我們忘了如何好好活著。」
他們讓我看到,面對死亡並不是放棄生命,而是用更溫柔的眼光去珍惜當下。
六、幽默:笑著活,才是真正的勇氣
在這本書裡,我最喜歡的畫面之一,是達賴喇嘛和屠圖大主教兩個人
笑到前仰後合的樣子。他們會互相取笑、模仿對方、甚至開自己玩笑。
那不是表演的幽默,而是一種放下的幽默。
他們讓我明白:有能耐拿自己開玩笑,是一種成熟。有能耐把自己看得
「不那麼了不起」,其實比努力被別人看得了不起,更難。
幽默,不是輕蔑,不是貶低,也不是用機智去抬高自己、刺痛他人。
真正的幽默,是用笑聲讓所有人都回到同一個平面。那是一種柔軟的平等:
「我們都一樣,都在學著做人,都還在跌跌撞撞地前進。」
有能耐笑自己的人,才真的自由
有時候,人生真的太荒謬,你不笑,就只剩嘆氣。但能笑自己的人,
不是因為他不在乎,而是因為他已經學會「不被挫折定義」。
屠圖說過一句話:「我們若不能笑,那就太悲慘了。」
他自己被關押、被威脅,卻仍能笑著模仿警察。
那種幽默不是逃避,而是抗議,一種不讓痛苦奪走靈魂溫度的方式。
我想起自己在人生裡的幾個階段,當我太認真時,世界就變得嚴肅;
當我學會笑一笑,事情反而容易過去了。
有時候,我們以為「成熟」是穩重、端莊、不可動搖,但真正的成熟,
可能是能笑出聲、笑出皺紋,笑自己、也笑命運。
你能不能壓低姿態,讓別人也能笑你
這部分,我覺得最難。因為幽默的本質是平等。你能不能壓低姿態,
讓別人也能笑你?而當別人笑你時,你能不能不覺得被冒犯?
那需要很大的心量。要有自信,但不自大;要能放鬆,又不輕佻。
幽默的界線,就在這之間。
最厲害的幽默,不是聰明的機鋒,而是讓人笑著感覺被理解。
它不戳人傷口,只是輕輕地打開一個共鳴的門。而真正難的地方是
你能不能讓別人笑你,還不讓他有罪惡感?那意味著,你真的懂得自嘲的藝術。
你知道那只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連結,不是輸贏,而是放下。
這種「壓低姿態的幽默」,其實是一種修行。它需要勇氣,也需要時間。
因為要學會笑著被笑,得先學會不再那麼在意。
幽默,是靈魂的輕盈
幽默讓人從自我中抽離,也讓悲傷有了出口。有時候,一句笑話,就是一場和解。
不是對現實妥協,而是對生命的致敬。我想,真正的幽默感,
其實是一種深刻的溫柔。它不掩飾痛苦,但能在痛裡笑出一點亮。
那份亮,不吵、不閃,卻能讓人心安。
當我寫到這裡,腦海又浮現他們的笑聲。那笑聲裡沒有權威,也沒有教條,
只有兩個懂生命的人,在彼此的眼裡,看見了同樣的人性。
我在那一刻明白,幽默不是輕浮,而是智慧的柔軟。當你能拿自己開玩笑、
能笑著被笑,你就不再需要防備,因為你的心,已經自由了。
七、原諒:最困難的修行
書中談到「原諒」的時候,那不是輕描淡寫的口號,而是血與淚堆疊出來的真實。
屠圖大主教在南非成立「真相與和解委員會」時,無數母親前來作證。
那些母親的孩子,被種族隔離體制下的安全單位誘拐、陷害、殺害。
他們的屍體被棄置街頭、被拖行、被踐踏一個母親說,她打開電視,看見兒子的
身體被像動物一樣拖在地上。那不是文字能承受的畫面。她說,那一刻,
她的心碎了。不只是失去兒子的痛,還有被踐踏的人性、被撕裂的尊嚴。
然而,當那些母親站上委員會時,她們卻說了一句,讓所有人都安靜下來的話:
「 我們原諒你。 」
屠圖大主教後來說,他問那些母親:「那你們希望對方被監禁嗎?」
她們回答:「他坐牢對我們有什麼幫助?我們的孩子不會因此回來。」
那不是軟弱的原諒,而是一種超越。她們並沒有忘記,也沒有否認。
她們只是選擇不再讓仇恨繼續活在自己身上。
寬恕,是把刀從自己心裡拔出來
我想,原諒從來不是為了對方,而是為了讓自己能繼續活下去。
那些母親沒有要淡化真相,只是明白:如果一輩子都握著憤怒,
那把刀,最後會先割傷自己。
屠圖說:「原諒,不是遺忘;而是記得,卻仍願意選擇愛。」
那句話我重複看了很多次。因為那是一種超越理性的力量。
人能在極度的痛苦裡,選擇不報復,而是放下,那不是寬容,而是靈魂的成熟。
若從輪迴的角度來看
有時我在想,如果從輪迴的角度去理解,也許每一次的傷害、每一場相遇,
都是靈魂之間未竟的功課。
有人說,「這一世發生的事,也許是上一世的相欠;而選擇原諒,也許是
這一世最圓滿的結局。」
這句話我並不是要人強迫自己去原諒,因為那真的很難。但我在那一刻懂得:
原諒,不是為了對方值得,而是為了自己自由。
當我們願意在此生放下仇恨,也許正是與前世、與這段因緣的「兩不相欠」。
那是一種深刻的結束,也是最好的祝福。
這真的是了不起的修行
原諒,從來不是一個瞬間,而是一場長長的練習。它需要理解、需要時間、
需要痛過。我自己也不敢說我能做到,只是越來越明白放下仇恨,
不是「原諒他」,而是「解救自己」。
我想起達賴喇嘛說過:
「當你不原諒,你就讓傷害者繼續控制你的心。」
原諒,不是讓對方無罪,而是讓自己不再被痛苦綁架。
寬恕,和縱容不一樣
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。寬恕,不等於縱容。寬恕是對人的理解;
但對錯誤的行為,仍需要清醒的阻止。
達賴喇嘛說過:
「我們可以不憎恨某個人,但仍有義務去制止他錯誤的行為。」
這句話讓我深受觸動。寬恕,不是讓惡無限延伸,而是選擇以慈悲取代仇恨,
同時仍堅定地對不義說「不」。
換句話說,我們可以反對一個行為,但不必心生怨恨。因為憤怒會讓我們與
錯誤綁在一起,而真正的寬恕,是看見人的無明,卻不被那無明污染自己的心。
這樣的修行,難在你要同時握有「判斷的清醒」與「心的柔軟」。要懂得責任,
也要懂得慈悲。那不是逃避現實,而是最高層次的清醒。
為什麼不以眼還眼
在這樣的故事裡,最容易被挑起的情緒,就是報復。那種「以眼還眼」的念頭,
看似公平,但屠圖大主教說過:
「以眼還眼,只會讓整個世界都失明。」
報復的確能帶來一瞬間的釋放,卻也同時把我們推進痛苦的循環。那樣的勝利,
是建立在同樣的黑暗裡
我闔上書的時候,心裡只有一句話:
這真的是了不起的修行。因為能原諒的人,不是忘記痛苦的人,而是能在痛苦中,
仍願意選擇愛。
八、結語:慈悲,讓光落在人間
如果說「原諒」是放下的起點,那麼「慈悲」就是放下之後能夠繼續前行的力量。
慈悲,是最有分量的溫柔。它不像正義那樣激烈,也不像快樂那樣耀眼,
卻能在最黑暗的地方,為人心留一盞燈。
達賴喇嘛說:
很多人以為,保有一份慈悲心,是對別人有好處,而不是為了自己。
這是錯誤的想法。當你從內心發出一份慈悲時,你自己馬上就得到益處。
對別人有愈多的慈悲,自己內心的恐懼就愈小。慈悲可以帶來內心的力量
、帶來自信、最終減少我們內心的恐懼。
屠圖大主教曾說過:「當我們願意看見他人的痛,就不會再那麼容易去評斷。」
因為每個人的錯誤背後,往往都藏著他未被理解的恐懼。
慈悲讓我們學會放下優越,不再急著去定義誰對誰錯,而是先理解
為什麼他會那麼做。那不是縱容,而是一種洞見:只有理解,才能結束循環。
慈悲,是行動裡的光
真正的慈悲,從來不只是思想。它是願意在生活裡,用微小的方式去讓世界變好。
也許是一句話的溫度、一次原諒的嘗試、一次選擇不反擊的沉默。
那樣的行動不會立刻改變世界,但它會慢慢地改變我們的心。當越來越多的人
選擇慈悲,世界的語氣也會變得柔軟。
當你讀完這本書、闔上書頁時,
或許可以靜靜問問自己:
- 在面對別人的錯誤時,我能否做到「不縱容,但也不憎恨」?
- 我是否曾經誤把「慈悲」理解成「軟弱」?
- 當別人傷害我時,我能否選擇不報復,而是看見他痛苦的根源?
- 在生活的哪個片刻,我曾真心地原諒過某個人──或原諒過自己?
- 而我,是否願意在下一次憤怒、悲傷、受傷的時候,
試著讓心再柔軟一點?
也許,我們都還在學習。慈悲,不是瞬間的啟悟,而是一場一生的練習。
你不需要立刻做到,也不必假裝不痛。只要願意看見、願意理解、
願意嘗試放下,那一刻,你已經走在通往喜悅的路上。
因為真正的慈悲,不是去原諒所有人,而是學會用理解取代審判,
用溫柔取代恐懼,用愛取代那份想要防衛,我寫這篇書評,不只是談一本書,
而是想記錄「如何在現實中練習慈悲」。因為這條路上,我也還在學。
如果你願意,歡迎追蹤我
讓我們一起繼續這場關於「心」的對話。
在每一篇文章、每一段文字裡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