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學會愛自己:溫柔對話、接納不完美,才是真正的自我療癒
我們常說的「愛自己」,到底是什麼? 當有人對你說「要學會愛自己」時,你腦中浮現的是什麼呢?也許是: 買一件漂亮的衣服 👗 吃一頓豐盛的大餐 🍰 來一場療癒的旅行 ✈️ 做個 SPA 舒壓 🛀 這些都是愛自己的一部分,但它們帶來的是「短暫的快樂」。而真正能陪伴...
-
如何用態度改變命運?從認知看法到行動的練習
🌅命運與選擇的交叉點 人生總是會在某些時候,讓我們意識到自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有掌控力。有人遇到意料之外的轉職;有人在一段關係裡竭盡全力,卻仍以離別收場;有人精心規劃的生活,卻因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而被迫改變。 這些時刻常常讓人感覺「原來很多事情都...
-
一句話改變人生:語言既能摧毀,也能重建
文字,看不見的力量 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,就是「文字」。它讓思想能夠被記錄、能夠跨越時空流傳, 成為知識的橋樑。然而,文字的力量並不只在於傳遞知識,它更能深入人心, 影響一個人的情緒、信念,甚至生命走向。正因為如此,文字從來就不是單純的符號, 它既可能是柔軟...
-
焦慮怎麼辦|真實案例分享+5 大自救步驟,陪你走出焦慮的日子
焦慮,其實是大腦的提醒 「明天要考試,我怕自己又考不好。」「簡報要上台了,萬一講錯怎麼辦?」「吃藥後雖然比較穩定,但怎麼連專注讀書的力氣都沒有了?」 這些心聲,也許你非常熟悉。 焦慮是一種再常見不過的情緒。它並不等於軟弱,而是一種「大腦過度保護」 的反應。適度的焦慮能提醒...
-
如何避免「我最懂」心態?謙卑才是真正的智慧
一、自以為是的陷阱 在日常生活裡,你是否遇過這樣的人?你提出一個想法,對方還沒聽完,就迫不及待打斷:「這個我早就知道了!」甚至還會加上一句:「其實應該是這樣……」 這樣的對話往往讓人感到無力,因為無論你說什麼,在他眼裡,你永遠是錯的, 他永遠比你懂。然而,諷...
-
抱怨 vs. 陳述事實:差別在哪裡?你分得出來嗎?
在日常生活裡,我們常常會聽到,也會親身參與「抱怨」。 「工作太多」、「老闆不體貼」、「天氣好熱」、「台灣的交通好亂」…… 抱怨似乎是一種自然反應,但它真的只是「愛嫌」那麼簡單嗎? 其實,抱怨背後隱藏著更深的心理邏輯。理解它,不僅能幫助我們看清自己, 也能學會把能量用在更正向的地方。 一、為什麼我們總...
-
勇敢的善意:當你先選擇微笑,世界會悄悄回應
善意,是一種勇敢 在這個節奏快速、競爭激烈的社會裡,很多人逐漸收起了自己的善意。 因為害怕被誤解、被拒絕、被利用,人們往往選擇冷漠或沈默, 認為那才是最安全的自我保護方式。 然而,真正的勇敢,不是築起高牆,而是在清楚界線的前提下, 依然選擇釋放善意。這樣的善...
-
言論自由不是想說就說:鍵盤背後的責任與界線
網路讓我們更自由,但也更危險 在網路世界,每個人都有一支「麥克風」🎤。我們可以輕易地在社群平台上發表意見、 留言評論,甚至對公共議題大聲表態。這種便利讓言論自由前所未有地擴張, 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惡意留言 人身攻擊 假消息傳播 於是,「言論自...
-
學會尊重每個人的選擇:價值觀沒有標準答案
為什麼我們總想找「正確答案」? 在人生的選擇上,我們常聽見這樣的聲音: 「這樣做才對!」、「那樣的人生才是正確的!」、「你怎麼可以不這麼想?」 社會、家庭、朋友,甚至網路輿論,總是習慣把價值觀劃分成「對」或「錯」。 然而,真相是價值觀沒有是非對錯...
-
幾歲要賺多少才算成功?收入真的能代表人生價值嗎?
被「幾歲該賺多少」綁架的現代人 在這個社會,我們很常聽到這樣的評語: 「你都 30 歲了,怎麼薪水還這麼低?」 「快 40 了還在租房,會不會太失敗?」 「年紀一大把還賺這麼少,你不覺得丟臉嗎?」 這些話的背後,透露出一種「年齡與收入掛鉤」的隱形規則。似乎一個人活到某個年紀, 如果沒有...